技术突破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微创技术惠及胃肠疾病患者

时间:2025-09-19    科室:内镜室     作者:代岩岩     点击: 745 次


9 月 17 日,济阳区人民医院再次成功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内镜下为患者一次性完整切除直肠黏膜下病变,避免了开腹手术带来的痛苦。截至目前,我院已累计成功完成多例 ESD 手术,标志着其内镜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将为区域内更多胃肠道疾病患者提供优质微创诊疗服务。


典型案例回顾

53 岁患者微创解除“管状腺瘤” 困扰


患者张女士在我院进行胃肠镜检查时,被发现存在肠息肉。经病理检查后,确诊为 “管状腺瘤”。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为其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并特邀济南中心医院申星杰教授参与诊疗。

术前,内镜室王兆林主治医师与申星杰教授针对张女士的病情展开充分讨论,综合评估病变位置、大小、深度及患者基础身体状况后,一致判定其符合 ESD 手术指征。随后,为张女士完善各项术前检查,严格排除手术禁忌症,保障手术安全。

手术过程中,申星杰教授与医院内镜团队密切配合,操作精准高效,仅用 30 分钟便一次性完整切除张女士直肠黏膜病变部位。术后,张女士病情稳定,未出现任何手术相关并发症,目前恢复状况良好。


图解手术过程

  

黏膜剥离术ESD的全称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它是一种先进、微创的内镜治疗技术,主要用于切除消化道(如食管、胃、大肠)的早期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与传统的手术不同的是,ESD不需要开腹,而是通过一根柔软的内镜(胃镜或肠镜)伸入消化道,利用其前端的特殊电刀,将病变的黏膜层完整地从黏膜下层剥离下来。


ESD相比传统手术的优点:


1. 微创高效:无需开腹手术,体表无伤口,患者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2. 保留器官完整性:可以完整保留消化道器官(如胃、食管),不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生活质量高。

3. 诊断和治疗一体化:切除下来的病变组织是完整的,可以送去做病理检查,提供最准确的诊断信息(如癌症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切缘是否干净等),为后续是否需要追加治疗提供决定性依据。

4. 切除完整、复发率低:能够实现整块切除,对于较大的病变也能一次性完整切除,复发率远低于分块切除的方法。

为更好的为济阳及周边胃肠道疾病患者解除病痛,自2021年始济阳区人民医院医联体办公室特邀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山东省消化病医院)专家和济南市中心医院专家每周三前来坐诊。

内镜室咨询电话:0531-81170709


知识延伸·深度科普

消化系统是中空的肌性器官。内镜操作过程遵循“循腔进镜”的原则,缓缓驶向病灶。在沿途可观察到出血、结节、肿块、糜烂、溃疡等。

需行胃镜检查的症状或疾病主要有以下几项:

  1. 胃痛、恶心、呕吐、不明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及其它上腹部不适症状;

  2. 胃癌前期病变,既往胃镜检查有异型增生或肠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需定期检查;

  3. 40岁以上,存在HP感染,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胃炎、胃息肉等,或一级亲属中患有胃癌,长期饮酒、抽烟的患者,需进行早癌检查。

电子结肠镜是目前诊断肠息肉及有关癌前疾病、大肠癌的首选仪器及黄金标准。


这22种情况必须行结肠镜检查:

  1. 有便血、黑便等症状者,或长期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2. 大便有粘液、脓血者;

  3. 大便次数多、不成形,或腹泻者;

  4. 近期出现的排便困难或者大便不规律者;

  5. 大便变细变形者;

  6. 长期腹痛、腹胀者;

  7. 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消瘦者;

  8. 不明原因的贫血者;

  9. 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块,需明确诊断者;

  10. 不明原因的CEA(癌胚抗原)升高者;

  11. 长期的慢性便秘,久治不愈者;

  12. 慢性结肠炎,长期服药,久治不愈者;

  13. 怀疑结肠肿瘤,但钡灌肠X线检查阴性者;

  14. 腹部CT或其它检查发现肠壁增厚,需要排除结直肠癌者;

  15. 下消化道出血,可找到出血病灶,确定出血原因,必要时可镜下止血;

  16. 曾患过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患者;

  17. 结直肠癌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

  18. 已发现患有结肠息肉,需在结肠镜下切除者;

  19. 结直肠息肉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

  20.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要进行结肠镜普查;

  21. 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也需要进行结肠镜普查;

  22. 4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和长期酗酒者,最好常规体检做一次结肠镜检查,以便尽早发现一些无症状的早期结直肠癌。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