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冬藏”养生,为健康过冬筑牢防线

时间:2025-11-07    科室:     作者:     点击: 94 次


立冬丨节气

冬,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立冬是冬季首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此时气温骤降、阳气渐衰,人体免疫力易下降,感冒、心血管疾病、关节疼痛等问题高发。中医认为,立冬养生核心是 “藏”—— 藏阳气、藏精气、藏津液,为来年健康储备能量,这与现代医学 “冬季增强体质、预防慢病” 的理念不谋而合。

宜:休养生息

忌:剧烈运动

防寒保暖:重点护好 “三大部位”

颈部保暖

颈部是阳气汇聚处,受凉易引发感冒、颈椎病。建议佩戴围巾,避免穿低领衣物,尤其晨练或外出时注意防护。

腰部保暖

腰为肾之府,肾主藏精。老年人及女性需避免腰部裸露,可穿护腰,久坐后起身活动,促进腰部血液循环。

脚部保暖

“寒从脚起”,脚部穴位多、血液循环差。每晚用 40℃左右温水泡脚 15-20 分钟,可加生姜片或艾叶,促进驱寒;选择保暖透气的棉鞋,避免穿湿鞋。

温馨提醒:保暖并非 “捂得越厚越好”,衣物以透气、保暖、宽松为宜,避免出汗后受凉,尤其慢性病患者需根据体温及时调整。


饮食调理:温补为主,忌 “盲目进补”

温补食材优先选:

· 肉类:羊肉、牛肉、鸡肉(如当归生姜羊肉汤、黄芪炖鸡),温补气血、抵御寒邪;

· 杂粮:山药、红薯、栗子、核桃,健脾养胃、补充能量;

· 蔬果:白萝卜、白菜、橙子、柚子,清热润燥、补充维生素(冬季蔬果偏少,可适当搭配)。

进补避坑

· 忌过量吃辛辣、油腻食物(如火锅、烧烤),易导致上火、消化不良;

· 糖尿病患者忌高糖、高淀粉食材(如红枣、桂圆),进补前可咨询医生;

· 体质偏热者(易口干、便秘)不宜过度吃羊肉、狗肉,可搭配百合、银耳等滋阴食材平衡。


多喝水防干燥

冬季室内暖气、空调易导致空气干燥,每天饮水量保持 1500-2000ml,可喝淡茶水、蜂蜜水,避免口干舌燥、呼吸道不适。


起居作息:早睡晚起,顺应 “冬藏”


作息建议

每晚 11 点前入睡,早晨 7-8 点起床(日出后阳气渐升,避免过早外出受寒)。充足睡眠能让身体修复机能,增强免疫力,尤其心血管患者需避免熬夜(熬夜易导致血压波动)。

室内养护

每天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15 分钟,保持空气流通,减少流感病毒传播;室内湿度保持 50%-60%,可使用加湿器,缓解皮肤干燥、呼吸道刺激。


运动防护:

适度锻炼,忌 “剧烈运动”

• 选择舒缓运动

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室内瑜伽,避免跑步、登山等剧烈运动(冬季阳气弱,剧烈运动易耗伤阳气、诱发心梗)。

• 运动时间

选择上午 10 点后或下午 2-4 点(气温较高、阳气较盛),避免晨练过早(低温易刺激血管收缩)。

• 运动后注意

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物,避免吹风受凉;不宜立即喝冰水、吃冷饮,可喝温盐水补充水分。


特殊人群养生提醒

1. 老年人:避免独自外出,尤其是雨雪天气;晨起起床时 “慢三步”(睁眼躺 1 分钟、坐起缓 1 分钟、下床站 1 分钟),预防体位性低血压;慢病患者需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2. 儿童:根据气温增减衣物,避免 “穿太多捂出汗”;饮食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增强抵抗力;少去人群密集场所,预防流感。

3. 心血管疾病患者:注意保暖,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出现胸闷、胸痛、头晕等症状,立即停止活动并就医。

·温馨提醒·

立冬后是慢病高发期,若出现持续咳嗽、关节疼痛、血压血糖波动等情况,建议及时到院检查调理。愿大家在立冬节气,藏好阳气、护好健康,平稳度过冬季!


小编在此提醒:

医学科普 仅供参考  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哦 !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