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儿童流行性感冒小贴士

时间:2025-11-19    科室:小儿急症     作者:杨丛丛     点击: 19 次


“冬春到,流感闹,勤洗手,戴口罩,早预防,早治疗”,经常被小朋友唱到。可是,大家对流感又有多少了解呢,面对“来势汹汹”的流感,“儿急护卫队”小贴士来喽,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行性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冬春季多见,其传染能力强,且流感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性,一旦感染不仅难治愈,还易反复发作,甚至引发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7天,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儿童、免疫功能受损及危重患者病毒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


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瞪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成传播,需警惕。


潜伏期和传染期?

典型流感起病急,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潜伏期为数小时~7天,多为2~4天。


易感人群?

01.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系的流感病毒感染。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型流感之间,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

02. 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1)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2)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伴有以下疾病或者症状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等;

(4)肥胖者(BMI大于30);

(5)妊娠及围产期妇女;


临床表现?

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肺部可闻及干啰音。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


预防?

01. 及时控制传染源

(1)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02. 切断传播途径

(1)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空气流通欠佳的公共场所。如果孩子出现流感样症状时,应居家休息,不能带病上学,避免交叉感染。

(2)医务人员佩戴口罩、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03. 疫苗接种预防

预防流感首先是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儿童发生流感的关键手段,能降低流感患病率的70%。最佳接种时间:10~12月份,疫苗一般注射后1~2周内才会产生抗体,因此最好发病前半个月完成接种。


预防流感的几种常用小措施

● 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对流。

● 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感染流感毒。

● 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 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

● 保证充足休息,多饮水,多吃清淡食物。

●  接种流感疫苗。


小编在此提醒:

医学科普 仅供参考  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哦 !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